人物素描
王茂盛,年过半百,多病缠身,仍奋斗在一线。先后参加过从第七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两会采访报道,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。参与采写了朱彦夫、许振超、袁隆平等英模人物和重大典型报道。有新闻作品被收入中国传媒大学教材。
作为中央电台第一个到达震中的记者,在电闪雷鸣滂沱大雨中向中国之声发出了来自震中的第一条报道,直至8月18日才撤离灾区。从齐鲁大地转战七彩云南,他坚守云岭高原6年,参与组织了历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。29年的广播记者生涯,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数十个奖项。
8月18日清晨,当阳光洒向鲁甸龙头山震区的一片片板房和帐篷,我和中央电台的同事开始整理行囊各自返回昆明和北京,也开始梳理这半个月来的难忘记忆。从8月3日开始,我和来自中央电台的30多名同事在此穿行、采访、发稿、播出,在余震中时刻和灾区群众在一起。随着抗震救灾进入灾后重建阶段,望着青翠依旧的龙头山,我们心情复杂地挥手作别。
8月3日下午4时30分,本世纪以来云南省最大的地震灾难猛烈袭来。暴烈的地震能量在15秒快速释放,撕裂了乌蒙河山,也使震区陷入呼喊与哭泣。地震发生时我正在从北京到昆明的飞机上。6时10分,飞机刚刚降落在昆明长水机场,手机里一条短信映入眼帘:云南昭通鲁甸发生6.5级地震,省委宣传部通知我站安排一名记者6时45分到机场集合,随云南省省长李纪恒率领的省政府工作组乘包机赶往昭通。
灾情就是出发的命令,通知站里任何人都来不及了,容不得半分钟的犹豫,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就往机场应急通道狂奔,安检一路绿灯,我终于在机舱关闭前一分钟登上了飞机。而在此时,站里两名年轻记者已经随部队救援车辆出发,连夜赶赴灾区。飞机晚上8时在昭通机场降落,大家一路小跑快速登上了早已等候在停机坪的中巴车,往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急速挺进。
车到半路,由于前方山体滑坡道路中断,大家就徒步往震中行进。一路上余震不断,滚石乱飞,大家只能摸黑在一块块巨石间艰难穿行,不到10公里的山路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,当晚11时30分我终于到达了震中龙头山镇龙泉村。
4日凌晨一阵炸雷后,暴雨肆虐来袭。震中瓦砾遍地,残垣断壁之中几栋危房摇摇欲坠,没有雨伞,没有帐篷,没有任何遮挡物,我只能任凭泼豆般的雨水灌进脖颈、腰背和鞋里,随身的手机、照相机和采访本也全被大雨淋透。可以说,这是我从业近30年来最艰难的一次采访。大雨中,我向中国之声做了来自震中的第一次连线报道。电话那头,我的声音混合了雨水声、现场救援声和雷声。凌晨,李纪恒在大雨中主持召开抗震救灾紧急会议,我根据现场反馈的灾情和救援部署,制定了新闻报道方案。我和几个第一批到达震中的媒体同行在大雨中站到了第二天天亮。
4日上午,云南记者站两记者在龙头山云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我会合,紧接着,来自北京的中央电台中国之声、国家应急广播中心、军事中心、网络中心的30多名记者也陆续到达,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之中。
连续几天彻夜无眠、长途跋涉、组织报道,引发了我多年的高血压和痛风病。我多想坐下来歇上一会儿,但满眼晃动着的都是这几天我在灾区亲眼目睹的从国务院总理、省市领导到县乡干部忙碌的身影,作为中央电台前方报道组负责人,我一定不能在这个时刻倒下。采访报道也是救人,稍有懈怠,就是自己的失职。好几次,都是在下半夜,我自己悄悄到就近的医院打上几个小时的吊瓶,天刚放亮再回到工作现场和台里的同事们继续奋战。
8月4日,中国之声推出抗震救灾特别直播《鲁甸紧急救援》;8月5日,“国家应急广播鲁甸地震广播电台”在龙头山发出了第一次响亮的呼号。这是继去年芦山地震国家应急广播开播之后,第二次在地震灾区开通的国家应急广播,成为覆盖整个震中地区的中国最强音。在灾区半个月,我和中央电台前方记者一起,在多个重灾区发出录音报道、现场连线、网络新闻3000多条。只要电波不停,我们步伐不息。
如需转载请与《新报》期刊联系
未经《新报》期刊授权,严禁转载或镜像,违者必究。
特别提醒: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,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撤下相关作品。
《新报》举报邮箱:help@cssxw.com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《新报》观点。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新报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法律顾问:北京律达律师事务所
Copyright@2010-2021 by help@cssx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:粤ICP备20021351号工业和信息化部